常見問題

其活性成分包含天然(非基因改造)的芽孢桿菌屬菌株。

這款混合菌株是從上百種菌株中挑選出來,對人體和動物絕對安全,同時可有效對抗室內環境所存在的各種過敏原、病原體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此外,我們也進行其他測試,挑選出一個具有廣泛保護效果的菌株組合(配方),此保護效果是單一菌株所無法達到的,以實現1 + 1大於2的效益。測試證實,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配方可在眾多條件下發揮顯著功效。

betterair的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通過美國環保署(EPA)所要求的各項測試,這些測試執行於betterair實驗室以及第三方認證的GLP(優良實驗室操作規範)實驗室。這些益生菌皆取自大自然環境,不論對人、寵物或動物接觸均安全無害。此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也公告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為食品加工產業用途的GRAS(公認安全)微生物。

更多關於枯草桿菌的資訊,請參閱(英文):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full/10.1089/ind.2016.0011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fr=184.1148

Sensitive Choice Australia (澳洲過敏協會認證)
Allergy UK (英國過敏協會認證)
PTPA (Parents Tested parents approved)(美國PTPA家長協會認證)
Made Safe (美國無毒產品認證)

益生菌的定義為活的微生物,在食用之後能發揮預防與治療特定病理狀況的效益 [13]。多年來,使用無害的細菌(即益生菌)來對抗致病菌的做法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認可。事實上,古早以前當人們開始食用發酵食物時,就已經是在攝取益生菌。但是,直到20世紀初,Metchnikoff提出攝取益菌可對腸道微生物群帶來正面影響的論點[14]之後,益生菌的概念才漸漸的為人所知。

betterair的專利技術可反覆釋放名為枯草桿菌群(Bacillus subtilis group)的環境益生菌於空氣中,然後散佈及覆蓋於室內所有表面及物品上,產生一層由數十億微米大小的益生菌所構成的保護層,藉此建構了有利於人們健康的室內微生物群系。betterair的環境益生菌也會消耗病原體和黴菌賴以為生的食物,如過敏原,使其無法生長,因此大幅減少了病原體,形成一個充滿好菌而且無過敏原的環境。此外,益生菌的定義為活的微生物,在食用之後能發揮預防與治療特定病理狀況的效益 [13]。多年來,使用無害的細菌(即益生菌)來對抗致病菌的做法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認可。事實上,古早以前當人們開始食用發酵食物時,就已經是在攝取益生菌。但是,直到20世紀初,Metchnikoff提出攝取益菌可對腸道微生物群帶來正面影響的論點[14]之後,益生菌的概念才漸漸的為人所知。

betterair為全球第一家提出以取自大自然植物及土壤上的益生菌來淨化室內表面、物品與空氣概念的廠商,其推出的產品稱為益生菌環境清淨機。這種概念相較於傳統空氣清淨機的創新之處,是在將益生菌散佈至室內環境,借用這種來自大自然的力量—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去重新平衡室內的生態,為人們打造一個更適合生活與工作的室內環境。傳統空氣清淨機是將空氣吸入後,以特殊的濾網過濾淨化,並以放射線(如紫外線)消滅其中的有害微生物。這種做法會不分好菌壞菌地殺死所有微生物,形成一種失衡或真空狀態,使得病原體有機會趁虛而入並繁衍滋生。而且,因為傳統空氣清淨機只能清淨空氣,而無法處理室內空間表面和物品上所存在及滋生的病原體和過敏原微粒,當它們揚起時就會再次污染空氣,因此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室內環境存在大量從人類身上掉落的微生物,還有一些是透過衣服與鞋子從室外帶入,其他則是來自水或其他環境來源(如土壤)[4-7]。在不同的環境,微生物也可能透過寵物、昆蟲和其他動物帶入室內 [8]。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p.)可分泌非常多樣的天然物質(天然化合物),這些天然物質具有廣泛的抗菌功效。芽孢桿菌屬代表了一種微生物跟其對手(其他微生物)競爭的機制,為自己在一個環境中取得生存的優勢[9]。防止病原微生物威脅的唯一天然做法,就是持續為室內導入完全安全及天然的益菌,用其天然對手來對付病原微生物,使其無法在室內生存。

很遺憾地,目前尚無任何法規或監督機構針對食品加工產業以外的表面微生物含量提出或建議相關規範或標準,食品加工產業是以總菌量計算方式作為衡量標準,而且也僅針對特定的微生物種類。

關於環境表面「有益」微生物之理想含量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微生物的數量主要取決於該環境中的溫度、濕度以及特定表面的資源,當然表面的透水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betterair對已知在室內環境中最普遍也最具危害性的眾多致病菌株進行過測試。環境益生菌使用複合菌株的組合可提供單一菌株所不能達到的廣泛抗菌功效。我們無法對所有微生物進行測試,因為微生物種類多不勝數,但我們找到了可發揮最廣泛保護功效的複合菌株組合。

和前幾年相較之下,以芽孢桿菌之孢子作為益生菌和生物防治的應用近來逐漸普及。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新做法就是使用其天然的敵人,即拮抗微生物。這種做法概念是在人和動物的腸道裡建立益生菌群的勢力,打造一個不利於病原體繁衍生長的環境,進而促進宿主整體健康。當將類似的概念運用在環境時,就是生物防治的應用[10]。近來醫院室內表面的「健康度」也被拿來作為評估人體健康的另一種方式,想想看,與其消滅醫院室內表面所有的病原體,不如將它們替換為有益的微生物,或許在防治感染方面還更有效益 [11, 12]。

2018年,美國俄勒岡大學建築物生物學研究中心(Biolo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BioBE)對betterair的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執行了試驗測試。該研究的最終報告於2019年2月20日發表,總結如下:「經過處理(淨化)後的樣本與對照組相較之下,枝孢菌屬(黴菌)的數量大幅減少,而在淨化的期間,枝孢菌的數量也漸漸減少。這項證據說明了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在減少環境中枝孢菌屬的數量上扮演了角色,並且可能對環境中的其他黴菌也有類似的效果。」

此研究是在受控制的氣候模擬室內,由Jessica Green博士所領導的BIOBE團隊負責執行。此外,我們仍持續收集彙整最新的試驗數據資料。

暖通空調系統一般透過供風口同時提供戶外空氣與室內再循環空氣,但系統本身可能會因為受到汙染而成為透過空氣散播有害微生物的來源 [17-20]。Bernstein et al. [19] 指出維護不當的暖通空調系統會促進,例如青黴菌屬的大量生長,而且相較於未受污染的辦公室,受污染辦公室內的空氣中真菌數量增加了50 – 80 倍。暴露於生物氣溶膠 (註),包括真菌,已經證明會產生不利的健康影響 [21],例如:黴菌就與嬰兒 [22] 和成人 [23] 的氣喘發作有關。

註:生物氣溶膠(bioaerosols)包括了懸浮在空氣中之生命體,如:細菌、黴菌,以及那些經由生命體釋放至空氣中的粒子或揮發性氣體,如孢子、花粉、生物毒素(toxins)等。

每個補充匣可為室內環境提供平均約3個月的保護效果,因此固定約每3個月更換一次即可。

手部皮膚消毒講求的是迅速作用(速效),在幾秒鐘之內就產生消毒的效果,然而環境益生菌的作用是一個自然漸進的生物作用過程,通常要幾個小時或幾天才能產生效果。因此環境益生菌產品不適合做為手部皮膚消毒的用途,因為其產生作用的速度不夠快。我們建議還是使用如75%酒精等傳統的消毒液來做手部的消毒。

這是為了要有源源不絕、不間斷的環境益生菌大軍去攻佔室內的每一個角落。只有讓環境益生菌成為室內的優勢菌種,才能確保其清淨及保護的效果。因此,機器需要維持每天24小時開啟,讓其自動定時 (每隔70分鐘噴霧30秒) 散佈環境益生菌。

betterair的環境益生菌(Enviro-Biotics)保存在溶液中時,是處於休眠狀態的芽孢(endospore)(亦簡稱孢子),當溶液被霧化,這些芽孢散佈到環境中後,它們就會甦醒過來,開始生長及活動。

散佈到環境中後,通常環境益生菌可以保持活躍24 – 72小時,但此時間的長短受3大重要因素影響:

  1. 生存資源:室內環境中可持續供應環境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食物及水)之多寡。雖然,當環境益生菌遇到缺乏養分時,有部分會再變回休眠狀態的芽孢 (註1)。但我們無法得知,在該室內環境會有多少比例的環境益生菌可以再變回休眠狀態的芽孢,因為不同的環境條件,可能會有不同的比例。
  2. 微生物間的競爭態勢:環境中的其他微生物種類及其數量,這包括各種細菌和黴菌,這些微生物會與環境益生菌形成競爭的關係,互相對抗及爭奪生存資源。
  3. 環境條件:包括溫度及濕度等環境條件,都會影響到環境益生菌的生長及存活。另外,若環境中有使用殺菌產品如消毒劑或紫外燈殺菌等,會立即對環境益生菌造成傷害,使其死亡。

除了存活時間之外,要讓環境益生菌產生清淨及保護的效果,還必須要讓其成為環境中的優勢菌種 (數量優勢),以及達到足夠的覆蓋密度 (註2)。但我們無法得知,環境益生菌在不同的室內環境,經過上述1~3之後,會有多少的折損比例。

因此,為了確保其成為環境中的優勢菌種及達到足夠的覆蓋密度,我們建議:

  1. 機器:請務必讓Biotica 800機器維持24小時運作,讓其自動定時散佈環境益生菌於室內空間,切勿每天只開機幾個小時就關機。
  2. 噴霧:在室內空間的各個角落或特定物品上,每天至少一次以上,以噴霧散佈環境益生菌。

藉由這種方式,才可以確保有源源不絕、不間斷的環境益生菌大軍去攻佔室內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最終一定會成為勝利者。只有環境益生菌贏了,才能發揮其清淨及保護的效果。

另外,因為環境益生菌的清淨及保護效果,是一個利用生物作用的自然過程,因此需要一段時間,讓環境益生菌成為室內環境的優勢菌種及達到足夠的覆蓋密度。這個時間的長短在不同的環境也有差異。通常是從開始使用清淨機之後1個月,才會產生比較顯著的清淨及保護效果。

註1:芽孢對極端的環境條件,如熱、鹼、酸及輻射線等有極強的抵抗力,因此可以在環境中以休眠的狀態存活很久。當環境條件合適時,芽孢會再甦醒過來開始活動及繁殖。

註2:環境益生菌必須跟害菌、黴菌和過敏原 (統稱生物污染物) 有實質物理接觸,才能發揮其作用,密度越高則清淨效果及保護力越好。

參考文獻

  1. Flores GE, Bates ST, Knights D, Lauber CL, Stombaugh J, Knight R, Fierer N: Microbial biogeography of public restroom surfaces. PLoS ONE 2011,6:e28132.
  1. Hewitt KM, Gerba CP, Maxwell SL, Kelley ST: Office space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PLoS ONE 2012,7:e37849.
  1. Knights D, Kuczynski J, Charlson ES, Zaneveld J, Mozer MC, Collman RG, Bushman FD, Knight R, Kelley ST: Bayesian community-wide cultureindependent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 Nat Methods 2011, 8:761-763.
  2. Korves TM, Piceno YM, Tom LM, Desantis TZ, Jones BW, Andersen GL, Hwang GM: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commercial aircraft 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HEPA) filters assessed by PhyloChip analysis. Indoor Air 2013, 23:50-61.
  3. Fujimura KE, Johnson CC, Ownby DR, Cox MJ, Brodie EL, Havstad SL, Zoratti EM, Woodcroft KJ, Bobbitt KR, Wegienka G, Boushey HA, Lynch SV: Man’s best friend? The effect of pet ownership on house dust microbial communit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6:410-412, 412 e411-413.
  4. JENSEN, M.J., WRIGHT, D.N. 1997.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Microbiology for the Health Sciences. Prentice Hall, New York, p. 132-145. KALPANA, S., BAGUDO, A.I., ALIERO, A.A. 2010. Effect of inhibitory spectrum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on the production of antibiotic substance from Bacillus laterosporus ST-1. Niger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4(1),2134- 2139.
  1. Gatesoupe,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 Aquaculture 1999, 180, 147-165
  2. Pettigrew MM, Johnson JK, Harris AD. The human microbiota: novel targets for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n Epidemiol. 2016; 26(5):342–7. https://doi.org/10.1016/j.annepidem. 2016.02.007 PMID: 26994507
  3. Al-Ghalith GA, Knights D. Bygiene: the new paradigm of bidirectional hygiene. Yale J Biol Med. 2015; 88(4):359–65. PMID: 26604859
  4. Havenaar, R. & Huis in’t Veld, J.H.J. (1992) Probiotics: a general view. In: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Health and Disease (Wood, B., ed.), pp. 209–224.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London, UK.
  5. Metchnikoff, E. (1907) The Prolongation of Life. Heinemann, London, UK
  6. Ager B, Tickner J. The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air-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s. Ann Occup Hyg. 1983;27:341–58.
  7. Dondero Jr TJ, Rendtorff RC, Mallison GF, Weeks RM, Levy JS, Wong EW, et al. An outbreak of Legionnaire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contaminated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tower. New Engl J Med. 1980;302:365–70.
  8. Bernstein RS, Sorenson WG, Garabrant D, Reaux C, Treitman RD. Exposures to respirable, airborne Penicillium from a contaminated ventilation system: clinical, environment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Am Ind Hyg Assoc J. 1983;44:161–9.
  9. Batterman SA, Burge H. HVAC systems as emission sources affecting indoor air quality: a critical review. HVAC R Res. 1995;1:61–78.
  10. Douwes J, Thorne P, Pearce N, Heederik D. (2003). Bioaerosol health effects and exposure assessm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Ann Occup Hyg 47: 187–200.
  11. Jaakkola JJK, Hwang B-F, Jaakkola MS. (2010). Home dampness and molds as determinants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hood: A 6-Yea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m J Epidemiol 172: 451–459.
  1. Karvala K, Toskala E, Luukkonen R, Lappalainen S, Uitti J, Nordman H. (2010). New-onset adult asthma in relation to damp and moldy workplaces.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83: 855–865.
Scroll to Top